大发靠谱的平台| - (中国)官方平台
大发靠谱的平台2023-01-31 16:05

隐匿意识:苏醒 的征兆 ?******

隐匿意识 :苏醒 的征兆?

撰文 扬·克拉森(Jan Claassen) 布赖恩·L.埃德洛(Brian L.Edlow) 翻译 臧迪

  昏迷病人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看上去早已失去了意识。但科学家发现他们大脑深处潜藏着隐匿 的意识,这很可能是他们能否苏醒甚至康复的关键 。

隐匿意识 :苏醒 的征兆 ?

  1.神秘 的昏迷

  一个医疗小组围在玛丽亚·马祖尔克维奇(Maria Mazurkevich) 的病床四周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而她却什么都没做 。7月里炎热的一天,30岁 的马祖尔克维奇被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收治入院。在入院前数日 ,她在家中突然丧失了意识。起因是大脑血管破裂,出血区域对她大脑的关键区域造成巨大压迫 。彼时 ,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 的医护小组正在寻找能表明马祖尔克维奇可以听到他们 的任何迹象。她当时还需要机械呼吸机辅助呼吸,生命体征平稳,但没表现出任何具备意识 的迹象 。

  马祖尔克维奇的父母也在她 的病床边问道:“我们能和女儿说话吗?她听到我们说话了吗 ?”但她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在两位作者中,克拉森医生 是马祖尔克维奇医疗小组 的成员 。当他要求马祖尔克维奇睁开眼睛 、举起两根手指或者动动脚趾时,她一动不动 。她 的双眼也不会跟随视觉线索移动。然而,她 的亲人仍认定她还“在那里”。

  马祖尔克维奇确实“在” 。医疗小组给她做了脑电图(EEG)——通过在头部放置传感器来监测大脑 的电活动,同时要求她“持续开合右手”,然后“停止开合右手”。尽管马祖尔克维奇的手没有任何动作,但在两种命令下 ,她 的大脑活动模式表现出了差异 。大脑 的反应清楚地表明,她察觉到了这些指令,并发现这两种指令 是不同 的。此后大约过了一周,她 的身体开始跟上大脑 的步伐。伴随着细微的反应,马祖尔克维奇开始渐渐苏醒过来 。不到一年 ,她几乎完全康复了,身体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出现重大缺陷。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名药剂师 。

隐匿意识 :苏醒 的征兆?

  2.隐匿 的意识

  马祖尔克维奇的经历展示了“隐匿意识”(covert consciousness) 的存在 :一种大脑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理解外部世界、身体却没有反应 的状态。当医生使用先进的脑成像方法或复杂的脑电活动监测技术,对表现为昏迷或其他无反应状态 的病人进行评估时 ,高达15%~20% 的病人能表现出具备隐匿意识的迹象 。但多数能探测到隐匿意识的技术和方法 ,直到近期才得到完善 。

  这些方法正在改变我们对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疾病 的理解 。而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对于早期就发现拥有隐匿意识的病人,最终能完全恢复意识和认知功能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是在几十年前 ,这些发现可能会让绝大多数神经科医生和神经科学家大吃一惊。由此可见,识别这种隐藏的意识状态,以及研发如何与处在这种状态的病人交流 的方法极为重要。

  昏迷病人 的标准定义为无意识、无法被唤醒、没有任何知觉或与外界环境互动 的迹象 。与处于深度睡眠中 的人相比 ,由严重脑损伤导致昏迷 的病人可能看起来并没有差别,只 是大多数昏迷的病人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呼吸机和人工气道 的辅助。

  一些人认为陷入昏迷很容易恢复 ,或者反之 ,认为昏迷后 ,人就进入了一种“活死人”状态——这两种极端的认知都是错误 的。对于这种现象,电影 、小说等作品对于昏迷的通俗描述或许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例如 ,在电影《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饰演的新娘突然从长期昏迷中醒来,在没有任何喂养管辅助进食 的情况下,她看起来营养充足、状态良好 ,在数小时内就完全恢复了体力。然而,现实远比电影情节更具挑战性,昏迷病人漫长 的康复之路 ,总是伴随着各种频发 的医疗并发症 、身体机能退化等问题。他们恢复的进程在缓慢地小步前进,但也不得不走上许多回头路 。严重脑损伤后昏迷的病人通常需要留置胃管以获取营养,接受气管切开术以通过颈部 的人工气道呼吸,而后还要经历数周至数月的康复阶段 。但身体恢复的过程总 是多变且不可预测,即使对于像马祖尔克维奇一样最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来说,也 是如此。另一方面,对昏迷病人过于悲观 的看法也 是不准确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所有这类病人都注定无法从昏迷中苏醒 ,直到最终离世,或者他们即使活下来也会伴有严重残疾 。但对于一些病人而言 ,即便经历了长时间昏迷,他们仍有可能恢复意识 、沟通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医学界对昏迷和意识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 。在20世纪60年代,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注意到,一些昏迷的病人睁开了眼睛,但没有表现出与周围环境 的交互。许多此类病人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至离世,这使得一些临床医生认为,一旦以这种方式失去意识,就不可能再恢复 。

  然而 ,在20世纪90年代 ,关于“永久性”植物状态 的病人恢复意识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医学文献中 。不同于昏迷,在植物状态下 的病人可以睁闭双眼,但他们仍然无法做出自主反应 。这些报道推动神经重症监护和康复医学领域发展出了更精细 的分类 ,比如微意识状态 。这一状态的特征 是具备非言语反应,比如用眼睛追踪物体,或间歇性遵从指令 。医生发现 ,病人的预后与所处的这些状态有关。例如,从植物状态转变为微意识状态 的病人进一步康复 的可能性更大 。

  在重症监护室 ,能及早发现并预测意识恢复往往 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为通常家属需要在病人受伤后 的10~14天内决定继续还 是停止生命维持治疗——此时外科手术 是支持长期辅助呼吸和临床营养 的必要治疗方法。此外,对于隐匿意识 的诊断还可能会影响照护目标 、疼痛管理、临床医生和家属的床旁诊疗操作和护理行为 、抑郁和焦虑管理等相关的临床决策。

隐匿意识:苏醒的征兆 ?

  3.理解和诊断

  那么对于临床医生和病人家属 ,要如何理解隐匿意识呢?我们可以从闭锁综合征 的视角来了解一些概念。闭锁综合征 的病人可能保留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认知,但无法支配身体执行大多数运动动作。这一病症说明了仅基于运动功能去判断意识、思维能力和情绪表现的局限性。1966年 ,神经病学家弗雷德·普拉姆和杰罗姆·波斯纳在他们 的专著《昏迷和木僵 的诊断》(The Diagnosis of Stupor and Coma)中创造了术语“闭锁” 。他们将大仲马 的经典作品《基督山伯爵》中的诺瓦蒂埃·德·维尔福描述为“一具有着灵动双眸的尸体”。在临床实践中,闭锁综合征 的病人通常无法移动他们的四肢,但许多人可以稳定地控制他们的眼球上下移动,从而响应口头指令。一些病人也能眨眼或者做出其他细微的面部运动 。

  以闭锁状态生活 的体验 ,被《ELLE》杂志 的编辑让-多米尼克·博比生动地描绘了出来。1995年,让-多米尼克·博比突发中风 ,中风阻断了从大脑运动皮层到脊髓和四肢的信号传递,也导致他失去了说话和移动四肢 的能力 。此后,他开始用眼球 的移动来与他 的语言治疗师交流,并撰写了一本回忆录——《潜水钟与蝴蝶》(于1997年出版)。这本书捕捉到了闭锁综合征病人可能会经历的恐惧、挫折和希望。值得一提 的是 ,一些处于闭锁综合征状态的病人曾述说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 。

  而隐匿意识状态 的病人完全丧失了外在 的运动反应 ,远甚于闭锁综合征 的病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也丧失了内心世界。2006年,美国西安大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阿德里安·M.欧文和同事检测了一名有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年轻女性 ,该病人拟诊为植物状态 。医疗团队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对她进行了评估 ,该技术是通过追踪大脑中的血液动力反应来显示脑中的激活区域。在扫描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求她想象自己正在打网球或正走过自己的房间 。令欧文和同事惊讶 的是,这位女士 的大脑活跃程度与健康志愿者相当 。而对比网球任务与步行任务,她的大脑活动模式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这表明她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的大脑活动模式 。

  此后,临床医生在世界各地的病人中发现并确认了隐匿意识的存在,而这些病人有着不同类型的脑损伤。2017年,麻省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收了一批严重脑损伤病人 ,他们看起来对外界毫无知觉 ,但临床医生却在他们身上同样发现了隐匿意识。这表明隐匿意识不仅会发生在病人昏迷数周之后,也可能发生在近期受伤的急性期病人身上。为了诊断隐匿意识状态,临床医生使用不同 的行为任务,比如要求病人开合双手,或者想象自己正在游泳,同时他们借助脑电图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记录病人在执行这些任务时 的脑响应 。尽管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 的多个研究小组已经能再现这些脑响应 。具有隐匿意识的病人在被要求移动身体部位或想象做某项活动时 ,可以有意地改变他们的大脑模式。但从表象上看 ,他们的身体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试图完成指示运动 的迹象。

  然而 ,我们对这种认知功能超过运动表达 的状态仍然知之甚少,而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也都有局限性。这些方法可能无法在一些后来恢复意识的病人中检测到有意 的大脑活动 。同时 ,这两种技术还可能受到镇静药物的干扰 ,而镇静药物是保障大多数危重病人安全或舒适 的前提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房。这意味着,想要做磁共振扫描,就需要将身体状况不稳定 的病人从重症监护病房转移到机房中 ,这一过程很可能会置他们于危险之中 。还有一个问题是 ,磁共振成像的重复测量过程并不容易,因此它只能提供短时间内病人意识水平 的快照。脑电图的设备倒 是可以经常放在病床旁进行检测 ,它能在不同 的时间内捕捉意识水平 的快照——但 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 。重症监护室里其他医疗设备产生 的电子噪声会影响脑电图读取到的信号,导致测试反映的是伪迹而不是真实脑活动 。

  尽管这两种方法仍然需要改进 ,但已有充分 的证据表明它们可以用来诊断隐匿意识,它们也已经在美国(2018年)和欧洲(2020年)的临床指南中得到认可 。如我们研究小组在2019年发表的工作所展示 的(2022年也再度证实) ,如果能在病人脑损伤后的早期探测到隐匿意识 的存在 ,就可以预测病人在随后也能出现意识恢复的表现。预测还可以具体到行为 的恢复、长期功能 的恢复以及恢复的速度 。而在此类研究突飞猛进 的基础上 ,一群科学家于2019年共同发起了“昏迷治愈行动”。这是一个由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牵头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引导医疗资源和公众关注这一疾病 ,达成研发促进意识恢复新疗法 的目标 。

  神经病学家正尝试开发一种测试手段,用来判断哪些病人可能处于隐匿意识状态 ,从而为选出 的病人做进一步的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 。虽然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正在努力开发这种筛查方法 ,但进展缓慢 。这 是因为隐匿意识出现 的结构和功能性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医生无法明确具体需要寻找些什么 。最近的研究表明,脑损伤切断了丘脑——一个在身体和大脑之间传递运动信号和感觉信息 的区域——与负责高级认知功能 的大脑皮层之间 的联系,这可能 是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然而,导致病人运动功能障碍 、同时却具有隐匿意识的,可能并非单一类型 的损伤 ,而 是多部位出现 的多种损伤的组合。严重脑损伤病人的意识水平会经常波动 ,也使得检测隐匿意识的临床工作进一步复杂化。这种意识水平的波动意味着单次评估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号 ,因此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测试。

  4.与昏迷者沟通

  基于最近有关隐匿意识的发现 ,研究人员正试图借助脑机接口设备与这些病人重新建立联系并进行沟通。当医生要求病人在电脑屏幕上移动鼠标光标时,这些设备可以记录病人大脑的电活动。通过“训练” ,计算机将“学习”识别病人试图向左 、向右、向上或向下移动光标时脑中产生的生理信号。一旦训练完成,脑机接口设备就可以通过识别大脑模式来帮助病人用意念控制光标 。这些病人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选择字母 ,实现拼写出单词 。

  显然,脑机接口设备将是隐匿意识病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理想途径 。但若想使用这种技术,还需要克服巨大 的挑战 ,特别 是对那些急性脑损伤病人而言 。这些病人 的持续注意能力可能已受到损伤,因此长时程的脑机接口训练通常不太可行 。此外 ,重症监护室繁忙嘈杂的环境也不是进行脑机接口训练的理想场地 。回到本文开篇描述的案例,尽管马祖尔克维奇具有隐匿意识,而且她最终恢复情况极好 ,但她在当时也没能激活脑机接口,实现与医疗团队或家人 的沟通。

  事实上 ,隐匿意识病人与外界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几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认知心理学家马丁·蒙蒂曾研究过一组无行为反应的病人,他尝试用磁共振成像法判断他们 是否具备隐匿意识 。蒙蒂想探究 的 是 ,通过识别不同 的功能性磁共振激活模式,判断病人 是不 是可以准确地回答出“是”或“否”。这项工作需要实时地分析成像数据,因此需要协调大量不同种类 的技术。参考欧文在2006年 的研究 ,蒙蒂也让病人想象自己正在打网球或者正走过自己的公寓 。不同之处在于 ,蒙蒂并非单纯地寻找大脑活动 的信号 ,他更想知道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是否好到可以做出准确 的应答 。他告诉病人,如果一个问题 的答案为“ 是” ,那么就想象自己正在打网球;如果答案为“否”,那么就想象正走过自己的家。最终 ,蒙蒂在研究对象中识别出一位能使用这种方案进行稳定交流的病人——他创建了一种大脑活动模式用于回答“ 是”,另一种模式用于回答“否” 。尽管对于这一方案能否扩展到更广泛的应用还存在疑问,但他的研究表明 ,与处于隐匿意识状态 的病人进行沟通 是可能的。

  若想进一步改善与隐匿意识病人 的沟通,需要在床旁使用可靠的工具来识别他们 。目前 ,许多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更先进的沟通技术,比如脑电图技术,因为它更容易纳入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常规中 。而在使用脑机接口设备时 ,也可以结合大脑活动信号之外 的生物信号,比如心率,这样就可以通过算法解码病人控制计算机的意图,提高识别 的准确性。

  对隐匿意识的诊断和探索 ,除了能解决救护危重病人这一紧迫 的问题外,还具有探索人类心智的潜力 。意识是我们之所以为人这种体验 的根本,但在隐匿意识状态下,意识与行为却是分离的 。那么隐匿意识病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是什么呢 ?可以说 ,对隐匿意识的检测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对个体人格和自主性的抽象理解。目前 ,我们还无法通过脑机接口与隐匿意识病人进行深入交流 。而迄今为止,那些恢复了沟通能力的隐匿意识病人在之后接受采访时 ,都表示不记得有隐匿意识的经历 。比如,马祖尔克维奇并不能回忆起她在重症监护室昏迷那段时间里 的任何事情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隐匿意识的经历仍然是一个谜 。

  但不管隐匿意识 的发生机制如何神秘 ,医生都必须利用所有可用 的技术和资源 ,在那些似乎没有任何反应 的病人身上寻找 是否有意识存在,这 是对医生的道德约束,它并不神秘 。在“昏迷治愈行动” 的引导下 ,增加获取这些技术和资源 的机会已是医学界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挑战。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所有隐匿意识病人都能为自己发声 的未来。

  (本文译者臧迪 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意识缺失状态 的神经基础 、意识障碍的神经影像诊断与神经调控治疗)

  (图文由《环球科学》杂志社供稿)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14版)

大发靠谱的平台

东西问·中外对话 | 北京冬奥 ,期待看到中国冬季运动的进步******

  汉纳瓦尔德 ,中文名汉飞 ,德国前跳台滑雪名将、盐湖城冬奥会冠军。他于2002年成为跳台滑雪四山赛史上首位实现大满贯 的选手 , 是德国年度最佳运动员。

  徐囡囡 ,中国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名将 。1998年长野冬奥会她获得该项目亚军,为中国冬奥会雪上项目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

  中新社记者卢岩近日在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 ,与汉飞和徐囡囡展开对话 。

  在汉飞看来,中国队已经成为夏季奥运会 的最强参赛队之一 ,如果能在冬季运动中坚持下去 ,中国在更多项目上摘金夺银 的那天,应该不会太远。

  徐囡囡则从自己运动员时代和外国选手交流 的亲身经历出发 ,认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对推动不同国家间人民的相互了解,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有着巨大作用,是传递文明和学习互鉴 的重要平台。

  以下为对话全文摘编 :

  汉飞:我叫Sven Hannawald,曾经 是一名跳台滑雪运动员。我很期待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中国 是首次举办冬奥会 ,以前我只在日本和美国参加过比赛 ,曾经以体育评论员的身份去过韩国 ,这次会以同样 的身份去中国。

汉飞近照(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发 Gunnar Menzel 摄汉飞近照(受访者供图)。中新社发 Gunnar Menzel 摄

  徐囡囡:我是徐囡囡 ,曾经 是一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 。目前我在沈阳体育学院从事滑雪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我也在积极备战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的裁判工作 。

资料图 :中国选手徐囡囡(左) 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资料图 :中国选手徐囡囡(左) 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

  卢岩 :冰雪运动在欧美非常流行 ,作为冬奥冠军,汉飞童年 是如何和滑雪结缘 的 ?中国冰雪运动开展历史比较晚,又 是怎样把刻苦训练的传统作风和冬季运动国际化 的特点相融合?

  汉飞: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说 ,冬天 是一个热门话题 。我家位于原东德南部 的厄尔士山脉 ,小时候我出门玩耍 ,就能看到人们如何玩雪,于 是我也开始滑雪 。我在电视里看到跳台滑雪 ,就想模仿 。在我们那里有小型滑雪跳台 ,我跳了下来 ,玩得很开心,就经常玩。我后来也有了目标,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了优秀的跳台滑雪运动员比赛,(还有)那些世界冠军 、奥运冠军 。作为小孩子我也想有那样 的经历 ,所以我走上了成为跳台滑雪运动员的道路 。

  徐囡囡 :刻苦训练肯定 是最终有所成就 的重要因素,中国人从来不缺刻苦精神。但中国冰雪项目开展比较晚,从竞技项目发展规律来看,要和高水平强国多交流 ,提升运动技能、赛事模式 、场地环境。另外只有真正了解各个项目 的起源 、发展 ,以及背后 的文化,中国冬季运动才能更快融入到世界大家庭当中。

资料图 :汉飞2002年1月在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参加跳台滑雪四山赛。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资料图 :汉飞2002年1月在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参加跳台滑雪四山赛 。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卢岩:在汉飞眼里,中国运动员有什么特点?在二位职业生涯中, 是否也曾有过“中外对话” 的故事 ?

  汉飞:遗憾的是,(我运动员时代)各国之间 的相互联系很有限 ,所以我们了解到 的并不多,那时跳台滑雪领域没有那么多中国运动员 。当时我也听说中国拿到第一块金牌的事 ,这样 的事当然会传播开 。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北京要举办冬奥会,我们看到中国进步很快 ,我们现在与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之间 的交流也变多了。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也很期待看到中国在相对较短时间的准备之后 ,到底进步了多少。

  徐囡囡:有很多感动我的故事。中国队开展冬季项目比较晚 ,当时出国参赛也比较少。国内相对寒冷干燥 ,很少给雪板打滑雪蜡 ;国外天气相对热 、湿度大 ,雪板不打蜡会影响速度,我们不懂这些。一次世界杯上 ,一位美国运动员带领我们到她的住处,亲自教我们如何打雪蜡 、护理雪板,帮助我们第二天训练 。包括挪威选手看到我们 的滑雪板简陋,会送给我们新 的雪板 ,类似这种事很多 。这种奥运精神的体现,给我很深印象。

资料图:徐囡囡在雪中备战都灵冬奥会。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资料图:徐囡囡在雪中备战都灵冬奥会 。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

  卢岩:大家对即将到来 的北京冬奥会 ,有什么期许和愿望 ?

  徐囡囡:举办北京冬奥会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竞技体育方面 ,能带动各个项目有更好的发展,支撑起高水平梯队建设。同样,从训练场地 、设施到赛事组织、技术人员培养 ,也都有提升 。休闲体育方面,将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通过场地建设 ,也创造了更优越 的条件 。另外冬奥会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 是传递文明和学习的平台 。

  汉飞:我最大 的愿望 是,新冠疫情不要造成太大影响 。也许冬奥会因此缩减到场观众的规模,当然电视会播出 ,但 是我作为冬季项目运动员知道 ,冬天 是多么美丽,作为现场观众观看一场比赛 ,是极为美好的享受 。我希望新冠疫情能得到很好 的防控 。其它涉及赛事 的各方面,我知道 ,组织者都可以做得很好 。中国人肯定也很期待这次冬奥会 ,我希望它一切顺利。

  卢岩:运动员是赛场 的主角 ,大家对中德两国选手 的表现有何期待?

  徐囡囡:我相信中国队已经做好了充足 的准备 。毕竟准备了4年 ,无论成绩如何 ,我相信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 的顽强拼搏精神,肯定 是不会输于任何一个国家 ,也会真正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精神 。

  汉飞 :我们知道 ,奥运会每几年就举办一次 ,现在是精磨阶段 ,要完成还未完成 的任务 。我们期待认识一个新 的国家,新的文化和新 的朋友 ,这种期待也给予了我们力量与动力以使我们能够有好的发挥。我们作为外国人,也很期待能够去往一个新 的国家 。

  从夏季奥运会来看,中国队已经成为了最强队(之一) ,如果中国能在冬季运动项目上坚持下去,那么中国在更多项目上摘金夺银 的那天 ,应该不会太远 。

8月5日 ,北京市西五环晋元桥东北角匝道处矗立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雕塑。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8月5日,北京市西五环晋元桥东北角匝道处矗立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雕塑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卢岩:北京将首次迎来冬奥会 ,汉飞从德国运动员的视角来看,举办冬奥会将给北京和世界带来什么 ,又会留下什么 ?

  汉飞 :新的举办城市在建筑方面会有很好 的机遇 ,对于运动员来说 ,则 是希望可以在最后站上最高 的领奖台并接过金牌。当一个国家举办冬奥会时,在14天的时间里,它会成为体育报道的焦点。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国家 的机会 ,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也给出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冬季运动领域 ,这个方向就是,当人们再想到中国人,就会想到冬季运动、滑雪。作为曾经 的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我觉得这很棒 ,冬季运动 是一件让人快乐 的事,我为中国人现在能够享受冬季运动而感到开心 。这就 是在冬奥会举行的14天内 ,人们会接收到 的一个明确的信号 ,或者说 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信号。

  徐囡囡 :提升冰雪竞技水平需要大众参与,特别需要对青少年爱好者进行培养 。对中国来说 ,在校园中怎样能更好地开展冰雪运动,让更多青少年参与 ?在德国 ,怎样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冬季运动 ?

  汉飞 :与其它地方一样 ,当我们有比赛时,体育馆里也会有小观众,他们会瞪大眼睛看我们在干什么,同时也会想要自己尝试 。重要的是,在我们比赛用 的跳台旁边 ,都会有小型的、给初学者使用的跳台。小孩子是不可能从大跳台开始练习的,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小跳台时,会双眼放光 ,面带笑容,想要尝试一下。对中国小朋友来说,重要 的 是,他们能常常到现场去观看跳台滑雪比赛,因为如果他们亲眼看到 ,就会想要模仿 ,而如果没有媒体报道、没有照片 、没有现场比赛,就会很困难。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靠谱的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