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官方网站-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3-01-31 16:05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

  《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引发热议——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文化市场新观察)

  核心阅读

  正在播映 的《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引发热议 。近年来一批科幻影视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在世界观建构、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 、类型化探索、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 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剧 ,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今年春节期间 ,科幻题材影视作品成为人们关注 的热点 ,无论是电影《流浪地球2》 ,还是电视剧《三体》,都引发了热烈讨论 。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从《流浪地球》开始 ,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 。”4年过去 ,《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 ,在世界观建构 、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剧,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

  科学顾问

  赋予影视“历史 的质感”

  导演郭帆问:“您心目中比较理想 的科幻片是什么样貌?”

  刘慈欣回答 :“如果我们 的科幻片能拍得像未来的历史的话,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就更大一些 。”

  在电影里呈现出“历史 的质感”,成为郭帆创作《流浪地球2》 的目标 ,这对影片中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喷射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 的量子计算机、直冲云霄的太空电梯……《流浪地球2》中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些“硬科技”是由一系列严谨缜密 的想象、设计 、计算、推演得来 的 ,多名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 ,帮助影片完善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

  科幻电影《独行月球》 的片尾字幕 ,曾用单独一屏展示了“科学顾问”。该片导演张吃鱼透露,科学顾问从筹拍阶段就已经介入 ,“比如,返回舱起飞时 ,指挥口令倒计时最后念‘零’还是‘点火’ ?我们必须向专家求证 。”

  2020年 ,国家电影局 、中国科协印发了被称为“科幻十条”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 的若干意见》 ,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 、发行放映 、特效技术 、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 的10条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 ,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 。随后,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 ,并从航空航天 、天文与物理等领域 ,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权威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 ,担任科学顾问库专家 ,为科幻电影剧本创作 、影片拍摄等提供专业咨询 、技术支持 、科学把关等服务 ,不断提高我国科幻电影科技含量和科学魅力 ,不断扩大中国科幻 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

  此外,2020年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首个由优秀科学家和电影人组成 的跨界交流平台,第一批成员包括古生物学家汪筱林 、恒星级黑洞首席科学家苟利军 、计算数学家刘歆等科学家,以及陆川、郭帆 、陈思诚等电影导演 。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 是《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中 的一员 ,他为影片贡献了关键理论——人在回路,为影片中超级人工智能 的诞生提供了科学概念基础 。

  “好的科幻影视剧一定要扎根于现有 的科学认知。无论是对科技概念 的认知,还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都必须让观众感觉 是有可能发生 的,要设计出一个可信又完整的世界观 。大到重要 的科技概念体系 的设计,科技产品、场景的科学解读 ,小到一些技术 的名称 、设备 的外观 ,机构的名称、人物 的职务 、组织的架构等。”王元卓说。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采访射电天文、天体物理 、纳米技术 、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 的科学家 。

  有评论家认为 ,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 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从这些作品开始,国产科幻影视剧真正踏上了具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旅程,这无疑将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 ,当观众围绕这些作品中 的理论 、现象展开讨论时,也会受到更多来自科学的滋养。

  科技发展

  支撑高工业级别 的大片

  1月30日,中核集团“喊话”《流浪地球2》 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 ,我们负责实现。”微博海报上“我们致力于将科幻变为现实”的壮语 ,透露出科幻影视作品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建筑、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等“国家队”纷纷加入这次“喊话”的行列 。“大国重器”的联动 ,令人感佩中国科技不断提升的决心 。

  曾经,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成本较低 ,构想相对简单 ,影响力也有限 。

  《流浪地球2》上映后,郭帆说 ,他对于拍摄高工业级别的大片更有底气了 。这份底气,一方面来源于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国产科幻影视剧 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和支点 。“观众经常看到航天员出舱 、中国空间站建设等新闻 ,所以电影中呈现这些科技成果的时候 ,观众会相信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底气的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我国近年来生产制造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 ,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带来的全新的技术手段 。

  郭帆举例说,在创作《流浪地球》时 ,很多特殊道具 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 。“而《流浪地球2》里95%以上 的道具 ,从车辆到外骨骼装甲,不管 是硬质 的还 是软质 的 ,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去完成制作的 。这有点像是‘弯道超车’,不是说我们一下就超越了好莱坞几十年的积累 ,而 是我们的进步 是建立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的,是符合发展规律 的。”

   是否能做好生物视效 ,是衡量特效水平的直接标志 。据了解,在《独行月球》里 ,金刚鼠刚子的总镜头量占到全片特效镜头的20% ,很多镜头持续做了一年多 。其中刚子咬了一口饼干,身后背景变成了大草原的镜头 ,就迭代了非常多的版本 ,耗时11个月 。

  建设一套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 ,不光需要设备和技术,更在于流程和标准。《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 ,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 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我们追求 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 ,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的镜头制作。”郭帆说。

  科幻影视剧的热播 ,也映照着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

  “科幻 是基于科学 的幻想 ,科技 是科幻 的基础 ,科幻 是科技 的未来。面向未来思考 ,也许科幻将来会变成现实 。”杨磊说 ,“比如制造《流浪地球2》里 的太空电梯 ,需要《三体》中物理学家所研究 的纳米材料。我们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了解到,这种材料 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未来能够量产,也就意味着太空电梯将成为现实 。可以说 ,科幻影视作品本身就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

  许多观众在看完《流浪地球2》和《三体》后对作品中的科学设备、理论展开了讨论 ,有的还提出了质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科幻作家吴岩认为,这种交流、碰撞有利于科学普及和传播,“科幻题材 的影视剧在客观上普及了科学知识 ,提升了公众对科学 的兴趣 ,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

  吴岩表示,科幻影视作品本身也有助于对电影技术的革新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 ,用十几年时间摸索出了3D拍摄技术,此后 ,3D拍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在中国科幻影视作品 的创作中,也有可能诞生新的拍摄技术,从而推动影视科技 的进一步发展 。”

  科幻文化

  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流浪地球2》上映后,一名小观众写信给王元卓:“电影里 的人类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了 ,笨笨这样 的机器人非常智能,为什么不让它们去月球 ,而是让那么多宇航员去呢 ?”

  王元卓在回信中写道 :从现实设定来讲,要在很短 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只有经过高强度训练的人才有可能胜任,而人工智能尚未发展到相应水平;更为重要的在于 ,电影是要有情感 、有矛盾 、有冲突 的,如果任何任务都可以由机器人去完成 ,那么就看不到人的情感流露了。

  对于科幻影视剧来说,科技应当扮演什么样 的角色 ?科学技术和故事情节之间如何达到平衡?采访中 ,专家和创作者们一致认为 ,科幻影视作品不是科学纪录片 ,它需要幻想设定,最终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科技不能成为剧情 的绊脚石 ,更不能束缚影视剧的情感表达。”王元卓说。4年前 ,王元卓因其为女儿手绘的《流浪地球》讲解图而走红网络 ,几年来 ,他创作 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已出版3部。他觉得 ,《流浪地球2》是在全球视角下 的大片 ,“在这样一个宏大 的世界观 的设定下 ,中国人不但有话语权,有主导力,还有责任和担当,这一切是让观众感到非常振奋 的真正原因。”

  郭帆表示,《流浪地球2》希望传递出 的是中国人对“团结” 的渴望和坚守,“在科学技术的包裹下,这部电影传递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科幻电影要植根于中国文化 ,再结合我们今天的技术去完成中国式的表述 ,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 的科幻电影 。”

  科幻影视剧 的视觉化呈现 ,也为人们更好地走近广义的科幻文化拓宽了渠道 。“科幻文学为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但阅读科幻文学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三体》总编剧田良良说 ,“影视剧就 是打开更广阔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化 的钥匙 ,它能够通过视觉化呈现 ,把复杂的理论和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 ,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学 的世界 ,进而拓宽人类思考 的疆域 。”

  专家表示,当前 ,中国科幻影视作品 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化发展仍然不足 。随着综合国力 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影市场 的进一步繁荣 ,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百花齐放的春天,在世界科幻影视作品之林书写自己 的传奇。(本报记者 刘 阳)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第10版)

55世纪官方网站

多学科融合,推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李佳霖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于1972年 。2022年 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0周年。1985年,中国加入该公约 。1987年 ,中国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 ,包括长城、周口店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 、敦煌莫高窟以及泰山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 ,为传承中华历史文脉、守护全人类文化瑰宝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倡议发起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 的首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举办 。与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促进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 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 ,助力世界遗产事业发展 。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表示,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实践,使大家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比如从文物保护的语境走向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 。“过去文物保护的对象是静态 的古遗址 、古墓葬等,如今强调保护活态 的遗产,如人们居住 的传统村落 ;过去文物保护只保护物质要素,现在非物质要素也成为其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黎族 的黎锦、哈尼族的耕作技术等都被纳入了保护之列 。”单霁翔说。

  1997年 ,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表示,平遥古城是人居型世界遗产的典型代表,城市开发、过度旅游 、社区面临着被瓦解 的风险 是其要面对的挑战 。邵甬介绍 ,成为世界遗产之后 ,平遥古城旅游快速发展 ,古城保护与发展出现了失衡状态 ,很多干字形商业街作为开发 的主要区域 ,接受了外部投资 ,并且进行了装修甚至过度装修 ,但 是很多传统院落却存在消极保护 的状况。另外 ,平遥古城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没有足够 的就业岗位,社区缺乏比较强的凝聚力 ,社区居民对遗产 的认知不足 。

  2006年 ,邵甬开始为平遥古城编制保护规划 ,为平遥古城 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策略 。“一 是古城价值 的再阐释 ,从古城 的古代到当代,从宏大叙事到日常人居 ,涵盖了金融之都 、营城智慧等方面 ;二是古城定位的调整 ,将以旅游为主的古城调整为‘活着’ 的古城 、宜居的世界遗产地;三 是工作目标的调整 ,从‘保下来’到现在的‘活得好’。”邵甬说,团队为平遥古城编制了详细的保护规划 ,以求保存完整 的中原汉民族城市特征,并保护好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出台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以期通过政府主导、居民自主和专家引导的激励制度,让老百姓在通过补助资金改善人居环境 的同时,修缮结果也能够符合保护规划制定 的标准 。同时,进行产业优化,鼓励旅游业之外 的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有韧性的产业结构 ,比如把古城中的废弃用地活化利用为文化空间 ,鼓励文化产业植入 ,在古城里逐步形成了与文化遗产空间相结合 的电影节、摄影节等 。如今平遥的旅游总收入在逐年提高 ,但是门票收入占比越来越低 ,参与到相关产业中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开始规划时我们更多 的是记录物 ,比如街巷 、建筑 ,后来更多地去理解城市与人 的历史以及人当下 的需求,实现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的改变。在工作方法上,从原来 的‘精英规划’转变为‘共同缔造’。比如成立社区工作坊,让老百姓了解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也了解他们 的需求。”邵甬表示,人居型世界遗产的保护,既要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保护原则 ,还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回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 的同时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实现宜居、活力、平等三大目标。

  保护为主,倡导可持续发展

  湖南武陵源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 ,武陵源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007年,武陵源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

  武陵源的保护发展之路很好地印证了遗产保护理念的蝶变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展望时 ,把所有 的自然遗产地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好;第二类 是比较好但需要给予一些关注;第三类是重点关注 ;第四类是严重关注(大部分为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武陵源被列为重点关注类。2017年 ,武陵源再次被列为重点关注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关于武陵源的报告措辞非常犀利,比如认为武陵源 的完整性尤其美学价值受到不可接受的丧失 。同时强调旅游设施过度建设和持续游客增长给武陵源带来 的威胁等。”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肖时珍说 。

  “我们受地方主管部门委托,按照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编制了《武陵源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逐一回应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武陵源 的担忧 ,以及武陵源所在的各级政府为实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及取得 的成效,包括武陵源景区主入口的酒店 、商铺等大多已拆除,并且进行了生态修复,武陵源在居民搬迁 、环境污染防控等方面采取 的措施及取得 的成效等。我们也客观地评价了武陵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学景观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还分析了索道 、电梯等在促进遗产保护和展示 、促进当地老百姓 的生活改善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很关注的游客人数 ,也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核实与澄清 。”肖时珍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可了他们的报告 。2020年12月 ,通过各方面 的努力 ,武陵源由“重点关注”类晋级为“比较好需要给予一些关注”类。“武陵源也调整了开发思路。比如之前武陵源计划再建一条鹞子寨索道 ,因为有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的决议建议 ,如今已经放弃了这一计划 。可以看到,武陵源从过去旅游大开发 的阶段,逐渐演进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阶段 ,到如今进入以保护为主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肖时珍表示 。

  让原住民获得发展 的红利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8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带领团队对哈尼梯田进行了调查。“团队有60个人 ,其中20多人懂哈尼语。”保继刚说 。

  团队对元阳县35个自然村5682户做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村寨大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了,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遗产区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非常单一; 35个村庄中 ,传统民居蘑菇房只剩下298栋 。“经过调研和充分考虑,我们选择了阿者科村开展保护实践 。”保继刚说 。

  阿者科村是35个村落中最贫困的一个村,因为交通不便导致村内新建设缓慢 ,也使得蘑菇房得到大量存留 。“我们提出了‘阿者科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 ,村民以村落和他的生产生活方式入股,占股70%,其中民居占40% ,梯田占30%,居住占20%,户籍占10%。只要住着传统民居、种着梯田,村民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红 。通过这样 的方式 ,我们在传统民居以及梯田 的保护上找到了抓手。从2018年6月开始,到2019年3月第一次分红 ,每户分了1600元。之后,村民对我们更加信任了。到2021年 ,每户分红达到3000元 。”保继刚表示,在这个计划推进中,一直推行基层民主,公开所有 的相关信息。有需要新增 的管理制度,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商议 ,形成了新的管理制度就纳入阿者科的管理制度中 。

  “我们还给孩子们设立了教育奖励金,考上中学奖励500元,考上本科奖励1000元 ,每年发放 。同时,还请当地村民教游客体验织布等,他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收入 。”保继刚说。

  作为中国旅游减贫方案 ,“阿者科计划”是一个社会科学 的试验田,从实践反哺理论。“其中最核心 的 是创造旅游吸引物的人 ,应该得到旅游带来 的收益。”保继刚说。

  “世界遗产保护的持续推进得益于建筑 、旅游等领域人才参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表示 ,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跨学科特征 ,因此培养好跨学科综合型人才 是关键 。据悉 ,从2018年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和张朝枝共同发起了遗产旅游联合工作坊 。连续几年来 ,工作坊组织了多个专业 的师生,在河南、河北、山西等重要遗产地开展调研 ,探索遗产地的保护发展。“以‘共同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人才一起努力推进世界遗产保护。”张朝枝表示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