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500-大发500
大发5002023-01-31 16:05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①短期对策与长效措施并举 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

  作者 :郭君平、刘合光 、曲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近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 ,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 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 ,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精神的深化细化和实化,明确了未来区域性防贫战略应以脱贫不稳定村(乡) 、边缘易致贫村(乡)为基本瞄准单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任务 ,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则是底线 的底线,必须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

  整村整乡返贫 ,顾名思义,是指某一建制村或乡镇区域内同时出现较大数量的返贫人口;相较因变故或生计挫折所致 的偶发性、零散型个体返贫现象 ,整村整乡返贫是外部风险冲击与群体贫困脆弱性共同作用 的结果,兼具短期集中爆发 、局部密集返贫 、传染效应以及链式反应等多重特征,其发生机理与社会影响更为复杂,亟须引起各界更多关注和重视 。

  当前 ,受国际形势变化、新冠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冲击 、地质灾害多发以及政策缺位或退出失序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的复杂性、严峻性 、不确定性上升 ,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较大挑战 。例如,部分地区出现农畜牧产品严重滞销、卖难问题,导致一批脱贫监测户的经营性收入大幅减少 ;部分地区外出务工渠道受阻 ,灵活就业岗位供应不足 ,导致一批脱贫监测户(被迫返乡) 的工资性收入断崖式下降;部分地区为防控疫情实施了不同程度 的交通管控 ,导致一批脱贫监测户 的生产资料难以得到及时补充(经营成本上涨);部分地区遭受多种自然灾害,导致一批脱贫监测户“因灾返贫”等 ,不一而足 。

  那么,如何防止整村整乡返贫?这既需要短期采取保障性防范性对策,也需要长期采取长效性发展性行动 。

  从短期来看,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一手紧抓综合保障 ,兜底覆盖脱贫监测户的基本生计。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的脱贫监测户,要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以及特困人员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对因遭遇突发事件 、意外伤害、重大疾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自然灾害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农户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另一手紧抓防贫保险,及时化解脱贫监测户的生活生产风险。鼓励各地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 ,为脱贫监测户购买防贫保险。防贫保险立足“未贫先防”和“扶防结合” ,通过“政保联办 、群体参保、基金管理、阳光操作”的运作模式 ,以市场化机制筑牢返贫致贫“拦水坝”,可确保脱贫监测户 的可支配收入相对稳定 ,从而有效解决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沙漏式”减贫困境。

  从长期来看,应多管齐下,形成长效机制。一 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强化产业帮扶 。始终把乡村特色产业作为致富支柱 ,按照“因地制宜、依托资源 、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要求,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奖补 、技术指导 、小额信贷 、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让脱贫监测户“嵌”入“产业链”,从而获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瞄准返乡脱贫劳动力 ,强化就地就近就业帮扶 。主要举措包括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岗 、支持农村创业增岗 、推广以工代赈拓岗以及壮大县域经济扩岗。

  三 是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让成员公平共享更多红利。新型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优化农村分配秩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未来可在明晰村集体内部成员权 的基础上 ,以股权为纽带跨村建立集体经济联合社 ,探索集体经济多村联营制 ,以最大化实现“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

  四 是开展“志智双扶” ,提升脱贫监测户自我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这既 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对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庄严承诺 ,更道出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的关键所在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还应帮助脱贫监测户破除“等、靠、要”思想 ,不断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胜非其难也 ,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 ,防范化解整村整乡返贫风险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的基础和前提 ,各地尤其 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应聚焦政策衔接 ,千方百计为薄弱村(乡)脱贫监测户增收创造条件 ,优化整合各方资源,下足“聚力增长”功夫,做实精准帮扶文章 ,稳步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21AZD035)和北京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对外传播力提升研究”(20LLGLC066) 的阶段性成果)

大发500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艺观潮】

  作者:王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郎玉茁(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新疆篇、西藏篇等,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展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 、政治 、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 的巨大成就,带来视听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芒果TV自制 的纪录片《石榴花开》融合“网络直播”“VLOG日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 的政策关怀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近年来 ,一批以纪实影像记录少数民族聚居区 的社会变化 、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情况 的纪录片作品因新颖 的切入视角和表现形式 ,获得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点赞 。总结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 ,我们发现推进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的传播精准深入,应创新创作理念,结合新媒体传播形式 ,建构多维立体的内容体系。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资料图片

  传播内容细分 :呈现层次更加丰富、面貌更加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活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记录某一个民族 的民风民俗为主,发挥文化记录保存 的“民族影像志”功能 ,诸如《最后 的山神》等作品引起观众 的强烈反响。新时代以来,随着创作理念 的转变,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叙事题材发生转变,在创作中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进大众视野 ,《告别贫困》中少数民族搬进了宜居 的楼房 ,唱起“栋栋高楼平地起,休闲广场真热闹”的歌谣 。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成为纪录片创作关注重点 ,《指尖上的藏族》这部代表作强调因时制宜的重要性,点明“在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结合中创新发展才 是长远之路”的理念 。随着纪录片主题不断丰富 ,大家看到 的不再 是孤立静止 的民族个体形象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 的多民族互动跃然荧屏。

  不仅如此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涉及 的领域也呈现多维格局 。《隆林儿女》《苗寨八年》等从小处着手,通过展现普通人经济生活的变化,逐步破除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 、生活贫困”等刻板印象,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的崭新面貌。少数民族群像 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 的生命个体汇聚起来 的 。大众不仅想看到现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宏观发展面貌,也希望了解少数民族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所以 ,《我从新疆来》《我从云南来》等从微观入手,通过“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机遇和爱情 的商人 ,为了梦想或家庭而回到家乡创业 的年轻人等普通少数民族同胞的人生故事 ,展现当代少数民族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奋发有为 的精神面貌 ,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要讲好少数民族故事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传播内容 的比例结构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引导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 、面貌更加多元 的少数民族生活。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 。资料图片

  传播理念创新 :内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年来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的创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加速演进 ,在向少数民族内部观察的同时 ,也开始把视野拓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 。讲述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的生动故事,成为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理念 的一大特色。

  纪录片从不同层面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 的变化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层次多维度 的共同发展。比如《村庄十年》从60多万个行政村里挑选出10个典型村庄 ,以鲜活 的个体故事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村庄发生 的巨大变化。其中“千年一跃”一集讲述了住在深山中 的民族独龙族以建立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彻底摆脱了千年的贫困记忆 ,走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西藏 我们的故事》通过西藏交通建设 、脱贫搬迁 、养老保障 、民族团结 、环境保护等故事 的讲述 ,表现世界屋脊上“一跃跨千年”壮丽巨变背后各族人民 的团结奋斗 。

  还有一些纪录片从国际视野出发 ,表现能够引发全球观众心灵共鸣的内容。中日联合拍摄 的纪录片《宝藏》便是如此。从小处来说,该片不仅让海外观众为云南雪域高原的壮美深深折服,更被当地的传统艺术文化深深吸引 。从大处来看 ,该片的热播体现了世界观众对人类共有文化宝藏 的珍视。正如片中人物卓玛对外界盛赞家乡“宝藏” 的看法,“大家想要追寻 的不 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区域的东西 ,而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东西” 。由此看来 ,少数民族故事还能内外兼有 ,将中华民族 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相结合 ,对内呈现少数民族发展新面貌,对外展现中华民族时代担当 ,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

影像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纪录片《指尖上的藏族》剧照。资料图片

  传播效果导向:微时代,人人都 是创作者 ,微创作呈现出新 的美学样态

  为了与当代受众和用户碎片化 、即时化 、多样化 的行为习惯 、审美喜好不断适配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还呈现出一种“微”趋势。

  《布依守艺人》等便是“微形态” 的代表。这些作品中的内容可能 是一项传承多年 的手艺,可能是一项风俗习惯 ,又或者是一些充满民族智慧 的古文典籍 。虽然内容不一样 ,但都篇幅短小 ,借助视频平台 的“短平快”传播特质 ,迅速传播,为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津津乐道 。还有一些“微形态”纪录片重视民族文化 的创新传承 ,凸显民族文化在当代土壤中生根发芽又与流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

  近年来 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方式和传播渠道更加灵活,创作主体从主流官方媒体 、专业制作公司,拓展到个体内容生产者 。纪录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闭合状态 ,观众也成为纪录片 的叙述者。比如说,某短视频平台用户自行拍摄了一集有关摩梭人的纪录片,从游客的视角去探寻“神秘世界” 。虽然制作水平比不上专业水准 ,视频场景转换不是很流畅,但在网上引起了较多关注。《我是云南 的》更是凭借独具特色的民族方言 ,加上节奏感强且又魔性的音乐,在网上引起一波民族方言秀热潮。人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创作者 ,这推动了艺术大众化发展 ,填补了传统纪录片关注领域的空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创作到传播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总而言之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只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 的使命 ,也是整个纪录片创作努力担当的职责。从这个角度看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拓宽自身维度和视野 的同时 ,为整个纪录片行业在创作理念和传播渠道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有益启示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15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