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500平台
500平台2024-03-13

500平台

动物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陈怀宇(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动物史已经在国际学界引起了持续 的关注。在2022年8月下旬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的第2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开幕式安排 的主题发言第一场便 是“动物史和人类史的交互演进”,强调“动物的主体性”“人类记录中 的动物”“动物 的展现”“野生和家养动物的管理”四方面的研究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前沿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类历史 的发展也是和动物共生的历程。当然,从自然史 的角度而言 ,动物 的历史要比人类 的历史久远得多 。

  进入人类世之后,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而动物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 ,特别 是启蒙时代以来,人类被视为万物之灵 ,地位凌驾于自然界 的动物之上。人口在二战后爆发式增长 ,工业化在全球迅猛发展 ,与之相伴随 的是自然生态环境 的恶化,地球上 的物种急剧减少 ,下一代能亲眼看见的动物越来越少。这种危机促使学者从将动物看作 是客体和资源使用转向思考与动物共存共生 。当国际学界出现这样的自觉意识之后 ,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史作为一门新兴学问应运而生。动物史试图从动物的角度 ,分析动物如何参与并塑造人类 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类重新定义自身 。动物史也关注环境和生态危机 ,因此可以说 是环境史 的延伸 。此外,与传统科技史主要将动物视为人类思考和研究的客体相比,动物史特别增加了关怀动物生存状况的伦理维度,因此为传统科技史增加了人文面相。

  近二十年来动物史研究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 ,动物史作为一门史学新兴领域,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局限,因为动物本身并无语言文字,也不能创造出图像材料 。人类对动物史 的认识 ,必须仰赖自身创造 的史料,包括语言文献、视觉图像 、传说和口述资料等。因而历史学者在阐述史料中呈现的所谓动物的声音和动物的能动性时要特别小心谨慎。

  其次 ,目前动物史所探讨 的范围 ,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与人类关系密切 的动物 ,特别 是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长期以来被当作人类重要的营养来源 ,在远古时期参与了人类历史进化 ,历史上也被用来制作皮毛用品,甚至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创造文学、艺术,再现动物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 ,如牛 、马等,留存下来 的史料较为丰富 ,而相当多 的未驯化的野生动物,如麋鹿等 ,古人与其接触不多 ,留存下来的史料较少 。甚至大熊猫这种现在大家广为熟知 的动物 ,直到近代才引起广泛关注,古代 的史料相当有限。至于一些海洋动物 ,如鲸鱼、鲨鱼 、海星等 ,古人也所知甚少 ,因而留下来 的史料不多。这些都给更为全面广阔的动物史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最后,动物史主要由欧美学者倡导,目前动物史研究并没有出现国际性学会和组织,在大学和研究院也没有学系和研究所等学科建制,仅在美国纽约大学等少数学校设立了以动物研究为主修 的专门学位,完备性尚待时日 。

  动物史虽然面临学科建制不成熟的挑战,不过也存在着发展机遇 ,出现了不少国际项目以及合作计划 。动物史研究 的论文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期刊上 ,比如《社会与动物》等,这些期刊不仅仅限于动物史,大多是广义的动物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出版社出版动物史系列丛书。中文学界也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海外动物史重要论著 的中译本以及中国学者原创 的学术研究作品。显然 ,未来动物史研究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动物史受到去欧洲中心主义 、去殖民主义的影响,出现全球史研究的趋势,比如美国历史学家特劳特曼在其著作《大象与国王:环境史》中探讨了大象在埃及 、两河流域、印度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政治意义,特别是王室用大象进行祭祀 、狩猎和展示来构建王权 的象征性意义 ,以及大象在南亚和东南亚历史上所发挥的军事作用 ,甚至也涉及了大象在近东地区和欧洲作为战争工具的流布 。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近年来尤为关注亚洲的动物史 。历史上,来自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各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将一些动物作为贡品或者贸易物品带到东亚 ;基于亚洲历史上各国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动物外交成为学者关注 的重点。此外 ,欧美探险家 、考古学家和收藏家在丝绸之路沿线 的考古遗址和古代遗址中发现和收集了许多写本和铭文 ,这些丰富的文献以多种不同的语言写成,包括于阗语 、中古波斯语 、蒙古语 、粟特语 、西夏语、藏语、吐火罗语和突厥回鹘语等。对这些文献中出现的动物进行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亚洲的动物文化及其在塑造亚洲历史乃至更广阔的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于亚洲动物史研究,除了上述关注重点 ,近年来欧美学术界还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品 ,如耶鲁大学教授米哈伊尔 的奥斯曼帝国埃及动物史、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布姆加德的马来世界猛虎研究等等 。在一些学术会议和工作坊 ,也频频出现有关亚洲动物史的议题。越来越多 的研究亚洲地区的学者,无论研究文学 、历史还 是宗教,都开始重视动物研究 ,并将动物研究的新方法与文本分析 的传统方法结合起来,以揭示动物在传统和近代亚洲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中 的地位 、功能和角色。

  动物史的发展与人类 的现实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未来 的动物史研究应该继续拓展地理范围 ,从跨国和全球的视角 ,关注不同族群如何记录动物 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动物史研究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科技角度对人与动物之间 的关系进行研究 ,近些年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脑成像领域。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斯洛波奇科夫与计算机专家合作 ,通过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翻译器 ,将动物 的声音 、脸部表情 、肢体动作译成人类能懂 的语言 ,实现人与动物更为密切 的情感交流。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伯恩斯则用脑成像技术试图理解动物的心理活动 。这些科技发展 ,可能会重新定义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挑战。面对这些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议题,动物史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 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后世的永续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14版)

试析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

  作者:张晓婧(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 的本质要求之一 ,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创造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 ,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新”在领导力量 的先进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 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的这一重要论断 ,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充分彰显出党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 。先进性 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引领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基于自身的初心使命 、政治品格和斗争精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奠定了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性 。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在奋斗目标 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 、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崭新文明。这一奋斗目标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代表特殊利益集团、权势团体 、特权阶层利益 的其他政党严格区分开来,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的人民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定人民立场中孕育而生 ,在依靠人民主体力量中推动前进 ,在谋求人民幸福中持续发展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文明的发展目标,清晰刻画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根本属性,凸显了与以往各种样态 、各种类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价值意蕴上 的本质区别。

  “新”在结构要素 的全面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不断深化。正 是基于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才能创造以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性、整体性推进 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复杂、庞大社会系统中进行实践创造而取得的伟大成果 ,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整体性 、协同性 的基础上,在整体协调发展中推动和实现着社会文明 的全面进步。西方 的现代化道路 是在资本 的主宰下 ,对内奴役剥削、对外侵略掠夺 的历史 ,由此产生 的文明形态 ,是物质主义膨胀 、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社会撕裂、贫富两极分化,破坏了文明要素之间的整体性 、系统性 的单一型文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严密有机整体 ,“五位一体”有机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在构成要素上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

  “新”在人与自然 的和谐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命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本质要求之一 ,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 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 ,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 的环境和舞台,与人类文明 的发展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 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现代化建设 ,将生态优先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文明形态 ,既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 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 ,调动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在世界愿景的合理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文明基础 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 、正义 、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 是西方所谓 的“普世价值”。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不同国家在各自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样态,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的动力 、维护世界和平 的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 的人类文明交融共存 的正确选择,就 是承认每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正当性 、合法性 、多样性 ,实现真正 的休戚与共 、共同进步 。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 ,主张以文明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超越文明优越 ,以文明求同存异和交流交融化解文明冲突,从而建立多元文明包容并存、共进共荣 的文明新秩序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 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 是继人类历史上诸多文明创造之后 ,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 ,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选择 ,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22-7-14]成果)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