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彩票 - - (中国)网易百科
凤凰彩票2023-01-31 16:05

凤凰彩票

四川:2022级10只新生大熊猫首次集体亮相******

  中新网成都1月18日电 (记者 安源)记者18日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该中心在卧龙神树坪基地举办2022级大熊猫宝宝首次集体亮相活动 ,10只活泼可爱 、萌态可掬的大熊猫宝宝以特别的方式向全国人民送上最“萌”新春祝福 。这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注重优生优育,优化饲养繁育 ,推进大熊猫饲养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成果之一,进一步夯实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根基 。

亮相现场 。 李传有 摄亮相现场 。 李传有 摄

  在亮相现场 ,红色 的灯笼、中国结挂在枝头,喜庆 的“福”字点缀树梢 ,可爱的小兔子玩偶、“2023”氛围装饰、“新年礼物盒”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草地上,营造了浓浓 的新年氛围 。虽 是寒冬腊月 ,气温零下 ,但天公作美 ,暖阳洒落,再配上“中国年”特有的元素 ,让亮相现场喜气洋洋 、生机勃勃。奶爸奶妈们抱着一只只大熊猫宝宝走入亮相现场,齐声向全国人民拜年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兔年大吉。随后在奶爸奶妈们 的照看下 ,大熊猫宝宝们开始“自由活动”,有 的爬上树好奇打量中国结,有 的抱着兔子玩偶打滚玩耍,有 的推倒新年装置不停嗅闻 ,也有黏人 的宝宝抱着饲养员的大腿撒娇,还有一些“熊孩子”四处乱窜,和奶爸奶妈玩“捉猫”游戏,尽情释放着它们活泼爱玩 的天性 。大熊猫宝宝们玩得不亦乐乎 ,奶爸奶妈们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

  据介绍,2022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成功繁殖存活8胎13仔 。今年6月21日大熊猫“博斯”产下一对双胞胎,拉开产仔季序幕,8月21日野外引种大熊猫“乔乔”顺利产仔为产仔季画下圆满句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魏荣平介绍道 :“今天亮相的大熊猫宝宝有10只,最大 的 是“博斯”仔7个月大,最小的 是“张卡”仔5个月左右。没有来亮相的3只大熊猫宝宝中 ,有1只和妈妈一起,喊不出来 。另外2只被选作大熊猫野化培训对象 ,目前和妈妈在核桃坪基地生活 。亮相结束后 ,我们会把大熊猫宝宝送回妈妈身边,让妈妈继续哺育成长。春天即将来临,新一轮大熊猫繁育季又将开始了 ,让我们一起期待2023年 的大熊猫宝宝吧 。”

亮相现场 。 李传有 摄亮相现场 。 李传有 摄

  长期以来,大熊猫以憨态可掬 的外貌形态、独特的生态习性深受全球人民,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 , 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物种,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启了大熊猫保护之路 。通过开展栖息地保护 、加强立法、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强化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等方式 ,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持续增长 ,实现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向世界生动讲述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 的中国故事,为推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据悉,大熊猫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坚持保护 、研究并重 ,在持续巩固和深化大熊猫繁育研究等科技创新成果 的基础上 ,聚力科技攻关 、强化技术提升与应用,力争创造出更多成果,为一体推进大熊猫科研、监测和自然教育平台建设 ,支撑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完)

亮相现场。 李传有 摄亮相现场。 李传有 摄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时代 的中国绿色发展

(2023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四)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三)推动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三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四 、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

  (一)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三)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五、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一)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推进

  (二)绿色生活创建广泛开展

  (三)绿色产品消费日益扩大

  六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加强法治建设

  (二)强化监督管理

  (三)健全市场化机制

  七 、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二)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三)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 、大自然 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 的基础 、人民共同 的期盼 。绿色发展 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发展 , 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 的发展, 是高质量、可持续 的发展 ,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生生不息 、繁衍发展 ,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 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中共十八大以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 ,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 的鲜明底色 ,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中国的绿色发展 ,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 ,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 ,既造福了中国 ,也造福了世界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坚定践行多边主义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深化务实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为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 、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新期待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 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 的需要更加迫切,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中国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 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二)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 的基本条件 ,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立足环境容量有限 、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国情 ,既为当代发展谋、也为子孙万代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

  绿色发展 是对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的全方位 、革命性变革 。中国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 ,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 、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构建科学适度有序 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约束和激励并举 的制度体系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增长 ,推进生态优先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四)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只有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携手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才能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守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绿色转型 ,以更加积极 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积极健全国土空间体系,加强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推动自然财富 、生态财富快速积累,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国土 是绿色发展 的空间载体。中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 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 、实施监督体系 、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 的指导约束作用 ,加快完成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逐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

  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科学布局农业、生态 、城镇等功能空间 ,优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 。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 ,强化底线约束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着力防控化解生态风险,将承担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的县级行政区确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 ,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推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提升 。

  (二)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中国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根基 。

  初步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国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 、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正式设立三江源 、大熊猫、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 、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生态重要区域国家公园创建 。截至2021年底,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7%以上 ,90% 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是国家生态安全 的底线和生命线 。中国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包括整合优化后 的自然保护地,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截至目前,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巩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 、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为依托 的“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源头治理。陆续实施三北、长江等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 、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生态修复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重要生态影响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持续增加 ,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2012-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2021年 ,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 的国家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0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增绿” 的主力军 ,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三)推动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中国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 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 。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率先突破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推进,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以京津冀地区为重点,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扭转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构建布局合理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 的生态城市 ,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 。2021年,京津冀13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1%,比2013年提升32.2个百分点,北京市大气环境治理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样本 。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 。长江是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 的重要支撑。中国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发挥产业协同联动整体优势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加快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步伐 。大力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 、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 ,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开展长江岸线利用项目及非法矮围清理整治。2018年以来 ,累计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 ,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 ,恢复水域面积6.8万亩 ,长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

  发挥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表率作用。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依托优美风光 、人文底蕴 、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把保护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千秋大计,坚持对黄河上下游 、干支流 、左右岸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统筹谋划。开展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以及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黄河泥沙负荷稳步下降,确保黄河安澜。坚持以水定城 、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 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沿黄地区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上积极探索 ,培养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生态、经济价值同步提升,让黄河成为惠民利民 的生态河、幸福河 。

  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 。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探索绿色低碳 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使大湾区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打造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粤港澳大湾区。

  (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城乡是人们聚居活动的主要空间 。中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活动,大力推动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环境污染治理 ,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 、城乡鸟语花香 的美丽家园。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美丽城市 。中国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科学规划布局城市 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美丽家园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推进城市建设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持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城市绿化,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2-2021年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提高。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路径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完善乡村公路、供水 、供气等基础设施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乡村绿化,持续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 ,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 、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风貌。广大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丛林掩映 、果菜满园、满眼锦绣,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中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 ,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 、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持续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成效显著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 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 的30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工业 、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加快推进,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显著减少,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蓝天白云 、繁星闪烁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人们呼吸的空气更清新 、喝的水更干净、吃的食物更放心 、生活的环境更优美 ,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 的幸福和美好。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中国坚持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 的稳步提升,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 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 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 的2.80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91%提高到2.44% ,已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截至2021年底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新能源产业有效发明专利6万件,分别 是2017年底 的1.6倍 、1.7倍。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 ,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

  新兴技术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 、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 ,培育了智能终端 、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 、新业态,在经济发展中 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1% 。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2021年 ,高技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5.1% 、32.4% ,较2012年分别提高5.7和4.2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

  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电 、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 、硅片 、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 的7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形成了覆盖节能 、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等各领域 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绿色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 ,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元 。各地方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路径 ,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农业 、生态旅游 、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等生态产业新模式快速发展 。

  (二)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变过多依赖增加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的发展模式,以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 、高耗水行业产能规模 ,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消耗量高 、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 ,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 ,电解铝 、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高部分重点行业土地 、环保 、节能、节水 、技术 、安全等方面 的准入条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阶梯电价 、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对高耗能 、高排放 、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 、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运行的项目 。水资源短缺和超载地区 ,限制新建各类开发区和高耗水项目。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 、环境容量 、市场空间等因素,推动相关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 的地区集中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区域间分工协作 ,加快形成布局合理 、集约高效、协调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

  推进原材料产业合理布局 。统筹煤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因素 ,在中西部地区规划布局了若干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深入开展煤化工产业技术升级示范 。在沿海地区高水平建设一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推动石化行业安全 、绿色、集聚 、高效发展 。

  深化各地区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依托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 ,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多类型、多机制产业分工协作 ,形成协调联动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新格局。通过产业转移和地区协作,在破解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 的同时 ,为东部发展高新产业腾出空间、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了区域发展 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四、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

  中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系统推进清洁生产 ,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

  (一)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 、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生产体系,以节能、减排 、增效为目标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标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持续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引导企业创新绿色产品设计 、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 、循环链接”原则 ,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组织、企业循环化生产 。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 ,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水平 。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造,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 的24.6%提高到2021年 的5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由48.8%提高到74.7%。截至2021年底 ,累计建成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工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96家,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逐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稳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 ,全国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多措并举推进农业节水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1年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广种养加结合、农牧渔结合、产加销一体等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品种培优 、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绿色 、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 ,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6万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有效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提升服务业绿色化水平。积极培育商贸流通绿色主体,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创建绿色商场592家 。持续提升信息服务业能效水平 ,部分绿色数据中心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升级完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引导生产商 、消费者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和可降解包装 ,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截至2021年底 ,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80.5%,全国快递包装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 。全面实施铁路电子客票,推广电子发票应用 ,大幅减少票纸用量 。在餐饮行业逐步淘汰一次性餐具 ,倡导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 、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积极推广城镇、农村屋顶光伏 ,鼓励发展乡村分散式风电。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坚持创新引领 ,积极发展氢能源。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的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 ,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截至2021年底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 ,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 的44.8%,其中水电 、风电 、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 ,均居世界第一 。

  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 ,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 、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 ,发电效率 、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 ,推行天然气 、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煤炭,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 、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 ,发展天然气热电冷联供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 ,用不到1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30多年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成品油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

  (三)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多 ,是实现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 的领域。中国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水平为基础,以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组织效率为关键 ,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让运输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 ,深入开展多式联运 。2021年,铁路、水路货运量合计占比达到24.56% ,比2012年提高3.8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截至2021年底,已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5条,运营里程超过8700公里 ;公交专用车道从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长到2021年的18264公里 。

  推进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 。在城市公交 、出租、环卫 、物流配送、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新能源公交车达到50.89万辆,占公交车总量的71.7% ;新能源出租汽车达到20.78万辆 。不断推进铁路移动装备的绿色转型,铁路内燃机车占比由2012年 的51%降低到2021年的36% 。提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船舶使用LNG动力和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车船改造淘汰,2012年以来 ,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 ,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1万艘。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 。开展绿色公路建设专项行动 ,大力推动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截至2021年底 ,高速公路 、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 、80%以上 。持续提升公路绿化水平 ,干线公路绿化里程达到57万公里 ,比2012年增加约20万公里。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电气化率从2012年的52.3%上升至2021年 的73.3% 。深入推进港口和公路绿色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底 ,主要港口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75%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13374个充电桩 ,数量居全球第一。

  (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作为资源需求大国,中国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努力用最少 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 的经济社会效益 ,让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为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大力推广技术节能 、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 、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组织实施钢铁、电力、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强化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以来 ,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 的经济增长,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 。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依据水资源禀赋合理确定产业和城市布局 。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对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创建节水型城市 ,推行水效标识制度和节水产品认证 ,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持续下降 。中国还将再生水 、淡化海水、集蓄雨水 、微咸水 、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有效缓解了缺水地区 的水资源供需矛盾。2021年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45%。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完善城乡用地标准体系、严格各类建设用地标准管控和项目审批,推进交通、能源 、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节约集约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建设用地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和闲置土地收回机制 ,盘活存量用地。2012-2021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 。

  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严格管控围填海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分类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对海岸线实施分类保护、节约利用 ,严格保护无居民海岛,最大程度减少开发利用 。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开采 ,提升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 、综合利用率 ,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1101座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开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统筹推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2021年 ,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 、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3.85亿吨。

  五 、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绿色发展同每个人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可以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 。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 、环保意识 、生态意识 ,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 的生活方式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

  (一)生态文明教育持续推进

  把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倡导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 、中国水周 、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 、全国低碳日 、全民植树节 、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 、进工厂 、进农村。把绿色发展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环境保护读本,在中小学校开展森林、草原 、河湖 、土地 、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的绿色价值观念 。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 ,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形成深刻 的人文情怀。

  (二)绿色生活创建广泛开展

  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绿色出行、绿色商场 、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 ,将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截至目前,全国70%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近百所高校实现了水电能耗智能监管,109个城市高质量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在地级以上城市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主动分类 的习惯逐步形成 ,垃圾分类效果初步显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大力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光盘”行动 ,节约粮食蔚然成风 、成效显著。

  (三)绿色产品消费日益扩大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低碳产品 。实施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2年 的1.3万辆快速提升到2021年的352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 ,不断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实施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推动绿色商场等绿色流通主体建设,鼓励推动共享经济、二手交易等新模式蓬勃发展 ,绿色消费品类愈加丰富 ,绿色消费群体持续扩大 。

  六、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推进绿色发展 ,体制机制 是关键。中国加快构建和完善导向清晰 、决策科学 、执行有力 、激励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发展 的政府治理效能 ,为绿色发展任务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一)加强法治建设

  坚持以法治理念 、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和修改长江保护法 、黄河保护法 、土地管理法 、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核安全法等法律 ,覆盖各重点区域 、各种类资源 、各环境要素 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持续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绿色发展有关标准3000余项。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严厉查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 、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 、审判机关信息共享 、案情通报 、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的衔接,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工作合力,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

  (二)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摒弃“唯GDP论英雄” 的发展观 、政绩观 ,将资源环境相关指标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科学构建反映资源利用 、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情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制修订《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等党内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严格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尽职免责 、失职追责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实行终身追究 。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推动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的突出环境问题 。

  (三)健全市场化机制

  中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有力主导 、企业积极参与 、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 ,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 的积极性 。创新和完善节水节能、污水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 ,实施5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建立统一 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 ,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领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科学合理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建立用水权 、用能权 、排污权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 ,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建设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 、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末 ,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 ,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七 、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始终 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 、责任共担 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坚持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 ,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 ,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6年起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 、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 的援外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 ,但中国始终 是全球气候治理 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 的支持和帮助,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挑战作出中国贡献 。

  (二)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中国始终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 的底色。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的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 ,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 。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 ,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一批清洁能源重点工程,为所在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三)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务实合作。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以及《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中国-东盟 、东盟-中日韩 、东亚峰会 、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能源转型、能效提升等方面合作 ,牵头制定《二十国集团能效引领计划》,成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重要成果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同时 ,与印度 、巴西 、南非 、美国、日本 、德国、法国 、东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合作 ,推动联合国有关机构、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新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 、绿色气候基金、国际能源署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在工业 、农业 、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 、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结束语

  中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描绘了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 的发展,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 、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 、生命之美 、生活之美。

  地球 是全人类赖以生存 的唯一家园 ,人与自然 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 的共同责任。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筑生态文明之基 ,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 的世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凤凰彩票地图